当前位置:环翠区
首页
>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教研信息
  • 索引号:123710024944601298/2023-07021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威海市码头小学
  • 生成日期:2023-07-07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教研信息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分类:
  • 公开形式: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节点地区:威海市码头小学

威海市码头小学2023年度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06/28 16:56:16 来源:威海市码头小学 浏览次数:

一、培训目标体系

学校围绕“一个核心”,设计“四大领域、六个项目”的校本主题,实施“五步式”培训程序,利用好三种培训时间(周二集训日、学科教研日、课余碰头会),运用“七个一”评价任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教师研训,打造优秀教研共同体。

“一个核心”即培训主题全年围绕“大单元集体备课”展开。

“四大领域”即培训的四个版块“提升课程设计能力”“提升大单元教学下的情境化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大单元教学下的情境化作业设计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力”。

“六个项目”即四大领域下的六项专题“课程素养专项”“大单元教学”“小组合作这样做”“情境化优问课堂实践”“学习力训练”“作业质量研究”。

“五步结构”即每个专题培训均采用“五步式”学习程序:“问题驱动--阅读跟进--实践检验--反思纠偏--课题深研”层层推进,使培训走向深入。教师成长目标:通过每学期“六个一”培训,成长为“发现美的智者,传播美的使者,创造美的能者”。

“六个一”评比:读一组好书;讲一堂好课;研一个项目;命一份好试题;写一个成果;设计一期好作业。

培训目标

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个核心

聚焦课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四大领域

提升课程设计能力

提升大单元教学下的情境化课堂教学能力

提升大单元教学下的作业设计能力

提升学生学习力


六个项目

①三级课程学期、单元课程纲要编写


②作业单支持下的“问题串.情境环.任务链化优问课堂”范式建构

③“四课”精磨范式,打造优秀教研共同体

④如何提升情境化作业设计质量

⑤元认知思维训练

⑥小组合作范式研究



评价任务

①课标测试1次

②纲要评比2次

③小组合作范式展示


①编制“优问课堂”教学操作指导手册

②集备展示2次;备课评比2次

③优问课堂磨课2次(备课、观课、研讨、反思、形成报告)

①设计两个单元的优秀作业

③完善“三学”作业单。


①元认知思维支架编写评比

②四五年级采用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元认知数学解题训练结果对比”

五步实施

问题驱动--阅读跟进--实践检验--反思纠偏--课题深研

六项比赛

读一组好书;讲一堂好课;研一个项目;命一份好试题;

写一个成果;设计一期好作业

二、培训具体措施

结合情境教育及作业设计两个区市级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项目的推广工作,立足学校情境优问课堂,以“大单元集备”研究为抓手,做好以下研训工作。

1.优化范式,推进真实情境下的单元集体备课。在去年研发的单元集体备课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范式,提供四步10环节“提问式备课思维支架”。

第一步:文本解读,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环节一:解读新课标,分析课标内容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关于本单元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要求,突出对课标“质的分解”与“量的要求”。

环节二:分析教材,通过横向纵向分析,引领教师与不同版本教材、编者深度对话,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

环节三:学情分析,用好检测、调研、观察等手段,更全面地分析班本化学情,预判学习障碍,找到课堂教学的便捷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环节四: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目标叙写四要素,以核心知识或核心价值为中心,以学习任务驱动和问题探究活动为主干,叙写更加适切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第二步:提炼核心概念,建构单元教学结构。

环节一:提炼单元核心概念。挖掘专题中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能够统领整个单元、指向核心素养、体现价值立意同时对现实有深刻启发的概念或价值。

环节二:设计学习任务。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基准,运用逆向设计思路,围绕单元(课时)目标设计达成任务的评价指标、突破难点的支架设计等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达成学科素养目标。

环节三:创设学习情境,梳理问题链(串),建立核心问题统领的教学结构图、课型+课时+达成评价分配统筹表的形式,清晰呈现单元实施要点。

第三步:分解课时,设计单元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以单元主题为引领,将已经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和问题链合理分配到各课时教学中,具体明确每课时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情景和要解决的问题链,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整体单元教学过程。

第四步,注重评价,落实学业质量标准。单元评价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设置学业质量水平层级,并作出具体可达成的评价描述。单元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小组,评价维度注意多角度综合性,评价方式可以纸笔测试,也可以问卷调查或者口头评价。

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单元主题、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叙写、评价任务、活动设计、课堂检测、作业设计、学后反思”十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要有层级性,稳中求进,不能忽略单篇教学。

2.明晰路径,打磨“问题串.情境环.任务链”情境优问课堂范式。在分课时教学中,一是通过“明辨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期望认知水平--提出优质问题--确立问答方式”的路径,规划一节课的核心问题结构图。二是关照整个单元,基于单元目标,用完整的意义情境将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推进脉络贯穿起来,各单课的情境先后承接,呈链条式,使学生在一个个完整的、接续的子情境中逐步进行各课时的学习。三是课堂上由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驱动性任务,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施的操作过程作为学习内容,在连续性的任务挑战中不断深入学习,获得成就感。

3.一点深入,探索与元认知训练相整合的小组合作学习范式。

一是大力营建“鼓励、容错、支持、分享”的共享学习氛围,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小组成员间认同共同的价值意义和愿景。加强成员角色化培训,制订合理的小组行动规则,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深化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2-1-4-3”号码制,采用“问题分层”“等待5秒”“深度追问”等提问模式,提高问题反应参与度。

三是加强学生我提问与相互提问训练,提高学生自评与他评能力。研制小组评价式提问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良好的互动评价,将外部反馈转化内部反馈,促进有效的自我监控与调节。

四是勤于阶段性反思。在每一次合作学习结束后,提供反思性问题支架,让学生在反思中进行自我检查与改进。

4.多维整合,深度推进情境化作业。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结合作业设计改进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筛选理论学习材料,定期开展学习活动,用理论引领课堂改革。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定期邀请专家到校辅导,指导作业设计改进;定期开展校际观摩交流展示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的作业设计改革经验。

二是落实集体研讨。优化集体研讨方式,推行“自行设计、人人展示、共同研讨、确优实施”的集体作业设计改革模式,在教师自行设计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研讨形成共用的学科作业。实行“每周一研、一课一研”的集体作业设计研讨制度,每周拿出半天时间,对作业设计进行集体研讨。加强集体作业设计管理,统筹规划各学科集体作业设计的研讨时间、内容及人员安排;落实领导包组制度,跟踪参与集体作业设计的研讨活动,提升集体作业设计的研讨实效。

三是完善专题研究。结合作业设计改革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归类设计教研专题,按专题组织教研活动,将小课题研究融入集体作业设计改革及课堂研讨之中,使小课题研究与作业设计实践有机融合。强化案例研究,针对作业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一课连设”、“同课异设”等方式,探索作业设计与情境化课堂融合的有效范式。推行定量研究,围绕师生活动的内容、方式、时间等,研制《作业设计课堂效能观察量表》,对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参与率、不同学习方式的效能等,分别进行观察统计,用数据指导作业设计改革。

四是强化典型带动。按照“以评促改”的策略,学校每学期要针对作业设计专项达标验收活动,用达标活动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学校要定期组织“作业设计案例大赛”“作业设计论文大赛”、“作业设计专题辩论赛”等系列活动,树立一批作业设计改革典型,打造一批教学名师、研究名师。按照“树标、学标”的程序,组织名师定期开展“作业设计示范展示、观摩”等活动,强化名师带动和引领作用。

5.聚焦素养,完善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学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打破学科单元教学界限,基于学生的生活观察与兴趣爱好,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建立主题性大单元语文情境课程;依托各学科拓展课程,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形成融入情境教育的跨学科项目研究资源,包括适合各年级探究的项目主题、集体备课、课堂案例、学生学习资源、产品的制作流程及产品的保存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与借鉴。

一是主题性大单元语文情境课程。以教材为主体,以读写为抓手,以整本书阅读为引领,推进语文学科单元情境课程的实施。紧密结合课时、单元的写作训练点,根据学段特点,开展序列化的情境教育视域下的表达训练。低段为“角色朗读乐参与、图画观察会说话、故事讲述能完整、即兴表演有自信”;中段为“好词佳句常积累、仿写迁移会运用、补白拓展常练习、留心观察日记中”;高段为“思维导图画结构、场面心理真感情、多种文体能驾驭、诗词名句巧运用”。在表达训练中,与创客、研学、劳动实践等课程紧密融合,进行主题练笔。开展“与远方的朋友手拉手”写信、“紫藤花下”习作大赛等活动,注意收集好文章,充分利用好墙报、微信、校报、杂志、报刊等媒体,加大发表力度,大力宣传获奖作品,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二是跨学科主题情境综合课程。联动学校行美课程,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小切口、深挖掘、广拓展,确定大单元主题,打破学科壁垒,坚持五育融合,引导儿童全员参与、全新体悟、全面实践。

例如结合“1+5”思政课程群,在“理想信念”“文化传承”“生命生态”“科技创新”“人格修养”5个领域,通过大阅读、宣讲、观影、生活体验、场馆学习、作品赏析等途径,并借助“码头融媒体”阵地,(国旗下讲话+午间小广播+抖音+微信公众号),开展融阅读、朗诵、表演、劳动、探究于一体的整合学科实践课程,开展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三、教研培训管理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培训时间非常紧张。如何减轻教师负担,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提质增效?我们从以下方面创新培训机制,打通教研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

1.构建系统进阶、丰富可选的“3+M+N”学科教研课程体系。“3”指的是面向全体教师,以大单元集体备课为中心点,从作业设计、情境教育两个国家级成果及小组合作等三个模块入手,依托市、区教育局优质线上培训资源,对教师进行理念层面的引领,I设置每学期3次、12课时必修课程;“M”指的是结合小课题研究,以实践教学现身说法,开展校级名师工作室的每学期3次、12课时的专题必选课程。“N”则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邀请区各学科教研员、校外名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进行每学期1-2次、4-8课时的自主选修课程。我们期望该体系将最大限度遵循教师工作的逻辑及学生学习的逻辑,满足不同教师多元发展需求,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或“专家型”转变,培养和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系统课程开发能力、科学教学方法和技术、善于实践反思和研究的卓越教师队伍。

2.建立“标准引领,工具赋能”教学提质系统。即坚持素养立意,以单元集体备课为中心,从“备课-上课-作业-命题-考试-改进”课堂教学提质的全链条,建立相应环节评估标准,用标准引领方向, 用标准规范行为,用标准提高质量。建立根据新课标,拟定校本化的学科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设计两个模板,即《码头小学学科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码头小学单元作业设计模板》;建立4个专业评估标准,《码头小学学科教研工作计划评估标准》《码头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码头小学线上教学评估标准》《码头小学学业质量检测试卷评价标准》等,以此推动引领教师发展。

3.建立学习共同体分层制。入行新教师:“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达标”,实施“青蓝捆绑”,为青年教师配备业务导师和管理导师,制订提升青年教师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育教师发展后劲。骨干教师:压担子,架梯子,搭台子,通过担任学习共同体主持人,做讲座、上公开课等,实现导师助力和自身带徒发展的“双轮驱动”效能。优秀教师:研发精品课程,带动团队发展,外出考察学习,提升教育视野和理论水平。针对三个层次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结合我校主要学科名师不足、缺乏工作室带动机会的现状,学校鼓励老师突破校园围墙,追随国内名家、名教育集团、高端项目课程组等,寻找志趣相同的伙伴成立学习共同体,开展“跨校找师傅”“名家是我师”“跟名家团队一起做”等自主阅读、写作、参加国内外竞赛等学习实践,主动提升自我。

四、教研培训保障

1.时间保障:每周二为集中校本培训日,时间为放学后1小时,全体教师参与重点工作的培训。每周一次学科教研,时间为40分钟。倡导每天放学后教研组开碰头会,利用零散时间解决教学小问题。

2.经费保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校本培训投入,每学年提供5万培训经费,用于参与校外培训、购置阅读书目、聘请校外专家讲座等。为教师提供本学期共读书目《单元教学探索:给予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案例》《大观念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式与技术》《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56个策略》。分学科自选作业、情境、小组合作系列的书目。

3.后勤保障:成立培训后勤保障小组,为集中培训提供培训物质、影像支持。

五、教研培训评价

1.加强培训过程性考核。根据校本培训方案规定的内容组织培训活动,并记好笔记,每次有出勤统计,有过程记载。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要坚持严格、全面的原则;考核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无故不参加校本集中培训三次以上视作不合格。校本培训的考核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

2.以评价任务推促成长。为使培训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和学生,学校将以“跟进式评价”来追踪每位教师的培训实效。评价任务主要有:课标测试、纲要评比、集备展示、命题评比、stem项目案例设计、物化成果展评、QQ课堂“三单”指导与评比(备课单、观评单、提问观测单)、元认知思维支架编写评比、命题检测分层辅导效果等,强化研训效果。定期走进教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研训成果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及展示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和绩效考核,激励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成长。

六、教研成果

一师一优课:市级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2人次。

优质课:道德与法治、体育、心理分别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劳动、校本、语文、数学、优质课分别获区级一、二等奖。

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区级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4人次

经验交流及公开赛:在威海市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现场会上,我校孙晓芹副校长、邹伟伟主任和于沁文老师分别进行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和执教公开课;在威海市劳动现场会上,我校刘慧琴老师执教公开课。

承办活动:学校承办区书法教学现场会,李丹老师执教公开课,获得与会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也欢迎您将此文分享

如果您想让更多人的读到此文,也可以点击上方的分享。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