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翠区
首页
>教育领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 索引号:123710024944601298/2025-05038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威海市码头小学
  • 生成日期:2025-05-28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劳动教育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分类:
  • 公开形式: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节点地区:威海市码头小学

威海市码头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时间:2025/05/28 09:17:36 来源:威海市码头小学 浏览次数:

一、目标要求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威海市码头小学坚守劳动育人的课程价值,结合“美育”特色办学理念,以“四维互动,多元融合”劳动课程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以 “体验”为切入点,“实践”为突破点,“融入”为关键点,建设立体、开放、适宜、生动的劳动课程群,为学生独立、自立的童年打好亮丽底色。

为更好的使劳动教育扎实落地,实现育人目标,我校确立“学会担当、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总体劳动目标。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任务群,下设八个小任务群,建构了“快乐小当家”劳育课程体系,实施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劳育机制,让每名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并在劳动创造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我校美育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幸福成长。学校力求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带给学生“真实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基于此,确立“快乐小当家”劳动课程的具体目标为:

1.掌握清洁、收纳、种植、食育、家电使用、传统工艺、志愿服务等相关内容操作方法及流程,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养成爱惜工具、归整物品等劳动习惯,体会劳动创美的获得感。

2.在阅读、探究、研学中了解清洁、收纳、种植、食育、家电使用、传统工艺、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高筛选资料、学科整合、语言表达等能力,提高利用综合性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体验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中各种劳动和角色的艰辛与快乐,形成热爱劳动、心怀感恩的意识,养成勤于动手、勤俭节约的习惯,提高码头小主人翁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以目标引航,学生在不同劳动活动中借助元认知反思支架内化劳动知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体验劳动的美好。

二、主要内容

“快乐小当家”劳动课程是学校博美课程中“行美课程”的分支之一,凸显“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劳动素养,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确立了“健康食育、巧手收纳、清洁有方、家用器具、云端农场、传统工艺、现代服务、公益服务”1-5年级的序列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确立了每年级一个主题的主题式劳动,其中一年级是谷物画创作、彩泥创作,二年级是衍纸艺术、纸工艺术,三年级是紫藤花劳育,四年级是植物工厂劳作,五年级是编织系列、扎染系列劳动。

为确保课程顺利实施,学校建设了校内“知行菜园”“植物工厂”“食育教室”实践基地,联手社区“美食小屋”“壁挂农场”“活动基地”等实践场馆,通过“阅读先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操作--主题研学”四个流程完成每学年8-10课时的学习任务。

1.常规劳动课程

(1)日常生活劳动课程

包含“健康食育”“巧手收纳”“清洁有方”和“家用器具的使用”四个板块,这四大板块凸显了“健康生活”“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

健康食育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础的厨艺技能,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课程分为“食育常识课”和“食育实践课”,根据各年级不同学情分为“食物认知”“饮食习惯”“饮食礼仪”“学做营养餐”等多个版块,低年级更侧重于基本的劳动技能的提升,例如洗葡萄、洗苹果、打鸡蛋等,高年级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劳动习惯,例如凉拌西芹、煎荷包蛋、做酸奶等,课程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

巧手收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整理小妙招,感受分类的合理性、整洁性、艺术性,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老师指导、家长跟进督促,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锻炼整理能力,养成收纳好习惯。

清洁有方课程:培养学生勤动手、肯吃苦、善思考。在校内日常卫生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掌握清洁的基本方法,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职责;在家中,通过家长的示范引领,参与家务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的美德。

家用器具使用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种小家电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常见的生活劳动用品,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安全与卫生,本项课程主要是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小电器,如电吹风、吸尘器、电饭煲、微波炉等,同时能正确使用厨房小家电参与家庭烹饪劳动。

(2)生产劳动课程

“生产劳动”课程包含“云端农场”和“传统工艺”两大板块。

云端农场课程:课程旨在培训学生掌握简单的水土培植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校内课程分“室外菜园”“室内种植”“紫藤护养”三个主题,依托教室内的种植区、智能化“植物工厂”、校园里的知行种植地园、紫藤长廊等开展种养实践。家庭种养内容以水培、土栽等各种常见蔬菜种植为主,引领学生了解蔬菜、植物的名称、生长特点及种植方法,养成坚持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习惯。社区种养则与“植树节”“护养小树”等德育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建设美丽社区的情感。

传统工艺课程:该课程主要从材料工具、工艺制作、方案设计、体验感悟四方面提出要求,在项目选择上,低年级一常见的、普及的项目为主,例如:包书皮、制作纸相框等,高年级项目增加后,地域特色也比较鲜明,例如:制作风筝、制作趣味排箫、制作校园提示牌等。

(3)服务性劳动课程

“服务型劳动”这一课程以“现代服务”和“公益劳动”两大项目为统领,开展课程。

现代服务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家、校、社生活场景中围绕“校园节约行为调查”“组织劳动主题演讲”等真实情境、真实任务的一系列课程,为学生体验不同的现代服务业劳动职业提供机会。

公益志愿课程:运用现代科技工具等要素设计,让学生在行动与结果、自我与家庭、自我与学校、自我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例如“社区小小宣传员”“制作劳动作品集”等。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以职业体验提高劳动育人、劳动服务于人的码头小主人翁意识,和家庭、社会责任感。

2.主题劳动课程

学校让劳动课不再孤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语文、数学、科学等,开展了系列的主题劳动课程,其中一年级是谷物画创作、彩泥创作,二年级是衍纸艺术、纸工艺术,三年级是紫藤花劳育,四年级是植物工厂劳作,五年级是编织系列、扎染系列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深化理解,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实用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途径

1.提炼优质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

劳动课学做结合,有助于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从而将思维变成现实,促进对知识的深度深解。劳动课上,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从中提炼优质问题,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思考“支架”,点亮深度学习的思维火花。

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身实践,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项目的各项任务。通过这种学习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参与劳动项目,学生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2.推进主题整合,实施大单元学习

为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学校将有关联性的劳动主题整合为大单元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串起劳动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的劳动体验更加丰富和完整。通过这种基于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方式,通过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围绕劳动主题构建完整的学习单元。这种学习方式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在探究劳动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形成对劳动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在整合大单元学习中,学校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如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通过设计一系列与劳动主题紧密相关的任务和活动,例如“植物工厂”系列主题、“紫藤花开”系列主题、“花样编织”系列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校社协同实施,让劳动教育落地

实施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劳育机制,让家务劳动课程落地生根。

在学校,利用劳动课分主题进行清洁、收纳、厨艺、种养四项领域的劳动技能培训,并利用食育教室、知行菜园、云端农场、寝室、教室、紫藤长廊等校内实践基地,开展厨艺、收纳、地面清洁、植物养护等劳动技能竞赛,在校园内形成“我劳动、我快乐、我光荣”的劳动新风尚。

在家庭,承接学校开展的劳动课程,用《快乐小当家》家务劳动评价表引领学生开展长期性、体系化的劳动技能训练,日日力行,天天进步,在坚持实践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在社区,立足节气活动,带领学生跟社区阿姨学做节日美食,身体力行地走进传统节日;依托社区研学,结合二十四节气活动,引领学生掌握自然规律,跟社区种植专家学习精耕细作,将课堂所学通过社区认领、护养等活动拓展延伸,落地生根;结合敬老爱老、拥军拥属、低碳环保等各类德育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清扫、垃圾分类等体验活动,以劳育德,以行提智,内化劳动素养。

4.借力研学整合资源,拓宽劳动教育基地

学校将“植物工厂”这一未来智慧农业的重要形式带入校园生活,为学生打造真实的AI劳动空间。学校植物工厂模拟现实工厂用人用工及运营模式,通过“自主推荐+双向选择”方式,招募乐探究、善动手、对植物种植新技术感兴趣的学生,成为植物工厂“员工”。在专家导师和学科教师的引领下,按照“社团探索+全员普及”思路,制定适用于全校不同学段学生参观、学习、实践的活动配档。低年级以简单的观察、绘画和制作植物微盆栽为主要活动形式,中高年级以观察日记、动手选种、育苗、定植、智能盆栽设计制作等为主要活动形式。各年级轮流进驻“植物工厂”,体验智慧种植乐趣,感受现代科技魅力。

学生虽然能够在学校体验智慧农业的劳动过程,但由于我校智能电教设备与专业师资的限制,学生无法学习物联网、控制器等相关知识。于是,我校与威海市创客中心携手,保持长期沟通合作,通过研学活动,拓宽学生劳动体验,提升综合能力。

四、劳动教育评价

1.教师评价:

学校把教师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能力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立足学情,以活动实践为主阵地,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 ,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根据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监测课程实施效果;通过“厨艺大赛”、“班级种植大比拼”、“我的衣物我收纳”等系列劳动实践比赛及每周五“校园清扫”日、每个劳动周的特色主题活动(见附件1),评价教师课堂实施是否到位、扎实,面向全体学生。

2.学生评价:

学校以“未来公民养成计划”为载体,依据 “小收纳师”“小清洁师”“小厨师”“小农夫”“小雷锋”等职业体验项目,家校联动,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等形式,探索构建“过程数据+关键事件+榜样引领”的评价体系。

过程数据:一是劳动课堂学习过程性评价,围绕育人目标,结合提出的优质问题,以课堂即时评价跟进“在学状态”。二是家务劳动评价。研发“快乐小当家”家务劳动手册,从收纳、清洁、厨艺、园艺四个领域引导孩子学做家务,日日力行,天天进步。学校实施“四阶梯”奖励制。

第1阶:家长结合各项劳动任务,在评价表上填涂彩色星星。

第2阶:每月由班主任查阅每位学生的家务劳动评价表,并举行单项劳动检测,颁发1-3枚“厨师章”“收纳章”“清洁章”“电工章”“农夫章”“手艺章”“服务章”“志愿章”。

第3阶:期末汇总学生收获的奖章数,颁发“星级小厨师”“收纳小能手”“清洁小达人”“家电小灵通”“优秀小农夫”“手工小能人”“服务小明星”“公益小雷锋”单项证书。

第4阶:学生在收纳、清洁、厨艺、种养、家电、工艺、服务、志愿八个领域的劳动能力均表现突出,授予“码头小当家”称号。

关键事件:在主题项目展示或者学校举办的大型主题活动中,根据参与情况与结果,给予积分。例如,学校学期末进行的“种植成果丰收展”“创意智造拍卖会”“整齐小书架”“厨艺大比拼”大赛,针对在此项目中的突出表现,评选出不同星级的“收纳小能手”“清洁小达人” “星级小厨师” “优秀小农夫”等荣誉称号。

榜样引领:对劳动教育表现突出的尚美学生进行隆重表彰,按“收纳小能手”“清洁小达人” “星级小厨师” “优秀小农夫”等不同星级颁发奖状并计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树立校园榜样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未来小公民意识。

五、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校领导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各级部要同研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和实践活动,学习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劳动教育总目标,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社会宣传和资源利用等问题,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各处室积极配合,教导处要做好组织协调,提供条件保障,加强管理指导,推动劳动教育在本校的科学实施。

2.建立协同机制。

建立家、校、社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协同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居家可借助我校自主研发的《劳动手册》巩固所学、补充完善、劳动创造(见附件2)。社区、研学创客基地等基部门为我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便利和支持。行业企业专家、社会组公益织积极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业务指导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新闻媒体多次进校宣传和舆论引导,广泛宣传我校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努力营造实施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3.落实安全保障。

制定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明确安全职责。各级部强化领导责任,设立劳动教育分管领导,对劳动教育安全防控工作常抓常管、抓细抓实。同时,教导处落实监管责任,坚持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化解。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及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教师在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前要进行科学评估安全风险,认真排查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4.强化监督检查。

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各级部和有关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反馈评价,检查结果在工作群中公开,作为教师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年终考核奖惩的依据。教导处对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开展常态化评估摸排和检查指导,进行科学分析和及时反馈,推进我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开展。

六、条件保障

1.融合多方资源

课程资源深度融合:全面梳理并完成健康食育自编教材和创意智造课程纲要及各分支主题活动案例的编写。三门课程纲要在目标、内容、实施方面将四项行动中的“绘本悦读课程”“研学旅行资源”“学校语数优势学科资源”整合其中,实现整体育人。

硬件资源多元共建:建有健康食育教室,并采购食育课所需的全套厨艺工具;云端农场现有知行种植园,可用于实地种植,同时室内开辟专门区域用于室内种植项目;开辟8个教室,布置室内文化及作品,专门用于创意智造课程实施;拟投资18万元,建设现代感十足的“植物工厂”,亲身感受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未来农场自动化,体验科技魅力。学校周边的东山社区为学生提供 “壁挂农场”基地,用于种植课程的课外拓展;戚东夼社区专设传统手工劳作坊,学生可在其中玩剪纸、画油画、学木艺等;戚谷疃社区则为学生提供多种角色体验空间,学生可来当烘焙达人、家政服务员、社区食堂服务员等,在劳动中不断丰富成就自己。

教师资源深度挖掘:校内,学校聘请有多年种植经验的校工丛师傅指导孩子专业种植,提升专业水平;校外,学校邀请有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家长及社区志愿者,序列化开发健康食育课程资源,助力孩子走近传统,提升劳动能力。

2.加强师资研训

一是业务培训。学校以“优质提问”专题研究为核心,以“读书、写作、实践”为突破点,通过“培训引领先行—教研跟进落实—课堂成效检验”为实施途径,从“叙写目标、提炼优质问题、编制任务评价单、元认知策略纠偏”四个维度进行系统化训练,培养深思型、实践型教师,从而提升劳动教师业务素养。

二是实践能力培训。“请进来”,聘请专业的校外教师进行实地授课培训,通过传帮带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走出去”,参加各级培训,提升教师劳动专业素养;带领学生参加劳动主题的研学活动,在实践中教学相长,提升实践能力。

七、专业支撑

我校采用“聘请校外专家+创客教师”的模式打造双师课堂,保障探究内容的专业性及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专业教师在此阶段快速成长,专业业务能力稳步提升。但在面临全员性普及性劳动课程实施、创意创新专业活动指导、追踪评价反馈等方面,我校探索“1+2+X”导师制的合作育人模式,形成以“专家导师为引领,劳动学科教师、班主任为骨干,相关学科教师为补充”的师资团队,在劳动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结伴成长,提升团队综合研发实际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继续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让码头学子拥有“寻美的眼睛,润美的心灵,创美的智慧”,为孩子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也欢迎您将此文分享

如果您想让更多人的读到此文,也可以点击上方的分享。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