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翠区
首页
>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教学计划
  • 索引号:123710006731738383/2025-06872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威海市桥头小学
  • 生成日期:2025-09-01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教学计划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分类:
  • 公开形式: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节点地区:威海市桥头小学

威海市桥头小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时间:2025/09/01 15:42:11 来源:威海市桥头小学 浏览次数: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坚持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小学一年级学生 “零起点” 的学习特点,注重体育教学的基础性、趣味性和安全性。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氛围中感受运动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课程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

1.让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乐于尝试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每次体育课出勤率达到 98% 以上。

2.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表现,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游戏,逐步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运动技能目标

1.掌握基本的身体活动技能,如正确的走、跑、跳、投、爬、钻等动作,动作协调性和准确性逐步提高。

2.学会简单的体育游戏规则和玩法,能与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体育游戏,初步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运用能力。

(三)身体健康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身体抵抗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如坐姿、站姿、走姿等,预防不良身体姿势的形成。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1.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克服胆怯、退缩等心理障碍。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6-7岁左右,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善,骨骼肌肉娇嫩,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较差,容易疲劳。在心理方面,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喜欢模仿和参与游戏活动,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由于是 “零起点” 教学,学生之前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对体育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基础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走、跑、跳、投等基本身体活动技能,形成规范的动作姿势。

2.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活动和游戏。

3.引导学生遵守体育游戏规则,初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难点

1.纠正学生错误的身体动作姿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习惯,尤其是在跑和跳的动作协调性方面。

2.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专注地学习和参与活动,避免因注意力分散而影响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方法

(一)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将体育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游戏中,如 “老鹰捉小鸡”“丢手绢”“障碍跑游戏” 等。通过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游戏规则和要求,及时指导和鼓励学生,确保游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示范教学法

教师通过规范、准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体育动作的要领和方法。在示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动作的节奏和力度,突出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可以结合慢动作示范、分解动作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作。例如,在教学生立定跳远时,教师先完整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然后分解为摆臂、屈膝、蹬地、跳跃等步骤进行示范,让学生逐步模仿学习。

(三)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 “森林探险”“小动物运动会” 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体育活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障碍跑教学时,创设 “森林探险” 的情境,将障碍物设置为 “小河”“山洞”“大树” 等,让学生扮演 “小探险家”,绕过障碍物完成探险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和障碍物跨越能力。

(四)分层教学法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增加练习强度;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降低教学难度,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进步和发展。例如,在进行跳绳教学时,对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连续跳绳 50 次以上,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连续跳绳 10 - 20 次,逐步提高学生的跳绳水平。

六、教学内容

(一)基本身体活动(全学期贯穿)

1.走:学习正确的走路姿势,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双臂自然摆动,步伐均匀。通过 “跟着口令走”“模仿小动物走”(如鸭子走、企鹅走)等练习,提高学生走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2.跑: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身体前倾,双臂前后自然摆动,步伐轻快,呼吸均匀。开展 “快速跑”“追逐跑”“障碍跑” 等练习,提高学生跑的速度和耐力,增强身体协调性。

3.跳:学习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单脚跳等跳跃动作。先进行原地跳跃练习,再逐步过渡到有一定距离和高度的跳跃练习,如跳过小皮筋、跳过小土坑等,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和下肢力量。

4.投:学习肩上挥臂投掷轻物(如沙包、纸飞机)的动作,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和用力方法。通过 “投准目标”“投远比赛” 等练习,提高学生的投掷准确性和力量。

5.爬与钻:学习手膝着地爬、匍匐爬、钻过障碍物(如拱形门、桌子下)等动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体育游戏(每节课安排 15 - 20 分钟)

1.团队合作类游戏:如 “老鹰捉小鸡”“两人三足跑”“接力赛跑” 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2.技能练习类游戏:如 “丢手绢”(结合跑的技能)、“拍皮球比赛”(结合手部控制能力)、“踢毽子游戏”(结合下肢协调能力)等,将体育技能练习融入游戏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3.规则意识类游戏:如 “红绿灯游戏”“捉迷藏” 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三)身体姿势与健康常识(每两周安排 1 课时)

1.身体姿势教学:讲解正确的坐姿、站姿、走姿的重要性,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预防近视和脊柱弯曲等问题。例如,在课堂上进行 “站姿比赛”“坐姿检查” 等活动,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

2.健康常识教学:介绍基本的体育健康常识,如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后的放松方法,运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做危险动作、不推搡同学),以及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等。通过图片、视频、小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健康常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四)简单体操与韵律活动(每月安排 2 - 3 课时)

1.简单体操:学习简单的广播体操基本动作(如伸展运动、扩胸运动、踢腿运动),动作简单易学,节奏缓慢,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身体特点。通过体操练习,锻炼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韵律活动:结合简单的音乐和舞蹈动作,开展韵律活动,如 “兔子舞”“健康歌舞蹈” 等。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地舞动身体,感受音乐与运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也欢迎您将此文分享

如果您想让更多人的读到此文,也可以点击上方的分享。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沟通。